个人简介:谭晓艳,湖北恩施人,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2019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游良志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农业生产布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博士指定二级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发表论文1篇,在研项目2项。获得2019年“华中农大-帝国理工”计算社会科学暑期学校“优秀建模团队”,参与编著《农业与农村发展调研报告2019(华中卷)》,获得2020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入口2020年三好研究生。
Just Do It
初次接触科研,我们也许会面临着无从下手、理不清思绪的难题,本期国奖获得者谭晓艳在研一时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CSSCI期刊论文,当被问到如何做到高效发表,谭晓艳认为,最重要的就是just do it。“我是一有好点子了,就先去看它是否可行,包括逻辑的严密程度、数据的可得性等。如果可以进行研究,我就会制定详细计划,规定自己几周内要把数据整理好、几周内要把结果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就会及时去解决,而不会心里只默念着‘好难好难’,却不去找解决办法,感觉拖延是最耗时间的。”谭晓艳将这一过程总结为制定详细计划、遇到困难及时解决、切忌拖延。
除了超强的执行力,科研选题也是研究取得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谭晓艳目前的几项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来展开,但主要的研究方向没有改变。对于如何确定论文选题,谭晓艳表示她的选题是根据个人兴趣来定的,通过关注导师游良志教授的文章、学习专业课程、聆听学术大牛的一些学术报告、阅读文献、参加社会调研,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谭晓艳参加“华中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社会实践)
做科研,神圣而不易
最初想要踏上科研这条道路,谭晓艳表示是源于本科阶段听老师们谈到科研的种种,使她觉得做科研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感到很有意义。大三时谭晓艳确定了读研的想法,想要获得保研资格,因此在学习上狠下功夫。而如今真正成为一名研究生后,谭晓艳的心态依旧如当初,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更认识到了科研之路的不易。
谈到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具体遇到的困难,谭晓艳提到两方面。一是代码编写。每次写完代码去运行却总是报错的时候,反复去查错、纠错的过程是很需要耐心的,有时候一个命令别人可以跑出来,但自己就是不行。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先去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实在不知道怎么解决就会去找同学、朋友帮忙看看。二是找到可行的研究。有时候看了很多文献却还是理不清思路、找不到研究话题,会觉得有些烦躁。遇到这种情况谭晓艳往往会选择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去拉一拉小提琴,或者晚上和朋友们散步、跑步释放一下负面情绪。等到心里包袱没有了,再来看文献,就能静下心来,发现另一片天地。
见贤思齐,共同成长
读研期间,谭晓艳多次参加了各种学术会议和科研交流活动,其中最特别的收获,她认为还是参加宏观农业研究院每周五举办的coffee break活动。宏观农业研究院每周都会安排2个人邀请几位来自其它学院、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在周五这一天的下午,大家在一起畅谈。“聊什么都可以,学术、理想、生活、人生经历等,通过与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我了解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和想法,也发现了不同的学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差异,印象很深刻。”
(谭晓艳参加coffee break活动)
(宏观农业研究院部分师生元旦节合影)
在繁忙的学术之余,谭晓艳爱好用跑步来放松自己,研一期间整天对着电脑,颈背的不适让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多运动,所以有时候会约上同学和朋友去跑跑步。另一个爱好似乎有点特别,“我们办公室每次一大波人去吃饭的时候,一路上互相调侃,还蛮欢乐的,也挺爱和大家一起去吃饭的,这也算一个爱好吧”,谭晓艳笑着说。
采访最后,谭晓艳向我们分享了这样一段话,来自公司刘西川教授的公众号中的一篇推文:“对于一个文科员工来说,首先要去看书,要去思考,逐渐地积累知识,嵌入所在学科,进入一个与本学科的前贤对话的境界。当你进入到某个学术问题前沿的时候,就像登上高山顶峰,四顾无人,不寒而栗,一种灵魂上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为者常成,思者常达,未来科研之路,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不负时光。
文字|李远玲
图片|谭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