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新闻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新闻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新闻 > 正文
【农民日报】加快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发布日期:2024-12-10访问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在内的各学科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立场来看,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学科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农林经济管理作为一个应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农民收入的增长与改善。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凝聚中国智慧,为“全球南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以来,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立足本国国情农情,借鉴国际先进理论与方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该学科就必须着重解决好本土化和时代化的问题,加快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就意味着要在继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中国“三农”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需要更加精准地对接国家需求,坚持“四个面向”,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

  目前,学术界对如何构建“三农”领域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开展了诸多探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关于三农学的构思,不仅开创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新领域,更是对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次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三农学学理体系,明确了历史、结构和机制三个层次的研究内容和范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层次性。关于历史层次、结构层次和机制层次的划分,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为该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一致性的理论框架。历史层次有助于揭示“三农”问题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结构层次着重于探讨当前“三农”实践的结构性特征,机制层次有助于深入探究支撑这些结构的具体运作机制。这种层次划分,有助于避免三农学研究的片面性和碎片化。其二,兼容性。三农学强调与现有农经学科的兼容性,包括可以吸收和借鉴现有农经学科及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工具。这不仅有助于加快三农学的形成和发展,也能促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其三,自主性。在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三农学强调理论体系建设的自主性,将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实践置于理论创造的核心地位。这种自主性不仅有助于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更能为国际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研究提供中国智慧。

  诚然,对如何加快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学术界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目前来看,笔者认为可以朝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努力:一是深化本土化研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三农”的丰富实践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肥沃土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三农”实践的调查与研究,充分挖掘本土案例与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二是强化跨学科融合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其实不仅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范式,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它还涉及到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泛社会科学范式,同时必然涉及农学、畜牧学、资源环境学和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范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更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三是推动本土与国际的结合。在立足本国国情农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方法与工具,注重与中国“三农”实际的结合,建设既具有全球视野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四是强化政策与实践对接。加强产学研协同、校地政企合作,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推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发展壮大。五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团队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农林经济管理复合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加快构建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团队建设的客观规律,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深入挖掘中国“三农”实践的经验与智慧,加强本土化研究与跨学科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承中国精神,推动学科不断创新发展。

《农民日报》2024127 05

  作者:李谷成 杨志海 熊 涛

  审核:李谷成